2005年3月31日

戰爭的控訴 ─ 德國零年(1947)

描寫納粹德國凶殘暴行的影片,有大家熟悉的《舒特拉的名單》、《鋼琴戰曲》等,似乎人們只關注到猶太人在德軍的魔爪下如何久延殘存。對於戰爭中受盡苦難的人民的經歷,意大利導演羅西里尼在1947年已經完成了他的「戰後三部曲」-《羅馬,不設防城市》(1945)、《游擊隊》(1946)及《德國零年》(1947)。

是次選映他的《德國零年》,導演離開了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故鄉意大利,以寫實的鏡頭描準戰後的德國。戰爭的苦難,苦了的畢竟是無辜的人民,戰爭不僅令人民陷入饑餓及貧困,還使成長中的兒童心理畸形扭曲。主角只是個小孩,在困苦的景況下,他如何處置久病不起又無用的父親呢?他自己的命運又如何?此片拍攝於意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全盛時期,對戰爭作出極大的控訴。

史匹堡告訴我們亂世中有英雄,波蘭斯基卻說不要亂世,而羅西里尼更痛斥侵略者是亂世的根源。

詳情:
德國零年(Germania Anno Zero)
導演: 羅西里尼
意大利/德國/法國
1947 黑白
71分鐘
意大利語配音
英文字幕


導演簡介:
羅西里尼(1906-1977)──生於意大利的羅西里尼,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的建築師。少年時期對機器感到興趣,常埋首在自己的實驗室。高中畢業後,他突然對電影感到興趣,所以放棄上大學而進入了電影界,開始做一些佈景的工作,之後他學習了攝影和剪接。

「他寧可犧牲光滑而追求真實,用普通人代替演員,用實景代替佈景,用即興的創作代替預先編排好的場景,用現實生活代替虛構。」麥斯特在【電影簡史】中這樣評論羅西里尼。直覺、信念、智慧使他的電影真誠及坦白,反法西斯鬥爭的洗禮使他的影片與對社會的責任及良心緊密聯繫,這更突顯了戰爭時期藝術堅強的一面,伸張正義,發人深省,又震撼心靈。

新寫實主義電影的發展由來:
法西斯在二次大戰末日落西山之際,文學與電影興起了一種寫實的趨勢,使意大利電影工作者預見得到一種新電影的來臨。1945年初,墨索里尼遭到處決,意大利終於得到解放了。各行各業的人欲拋棄過去的生活,各政黨組成一個聯合政府,目標在於以自由思想作為新意大利的基礎,電影工作者躍躍欲試地希望為這個被稱為「意大利春天」的時代作見證,新寫實主義終於來臨。

新寫實主義電影的主要特徵:
渴求真實,人們渴望從墨索里尼的「神話」中釋放出來。導演從攝影棚的佈景,把攝影機移到大街小巷,鄉間小路,盡量採取自然光線。少用專業演員。描述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如殘破家園的士兵、失業工人、農民、小孩、為生活苦幹求生的人。簡單清晰的敘事,使觀眾投入及察覺種種一切日常生活之美。長鏡頭的運用,減少導演的主觀性。盡量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省略式的情節呈現出互無因果相關的事件,令人無法得知那裡是重要的場面。傾向開放式的結局,更引發觀眾的深思。

而一系列的作品之中,我們仍可看出兩種風格及表達上的分別。羅西里尼是以「觀點」出發,擅於進行哲理的思考和展現廣闊的社會圖景,更偏向悲觀主義的色彩。而第昔加是以「情感」作為出發點,以個別人物的命運來顯現當時的歷史背景。

新寫實主義重要的作品:
第昔加的《孩子在注視我們》、《擦鞋童》、《單車竊賊》和《Umberto D.》(風燭淚),維斯康提的《沉淪》、《大地在波動》,Blasetti 的《雲中四步曲》,還有羅西里尼的《戰後三部曲》等等。

新寫實主義電影對意大利的影響:
而當新寫實主義電影即將完成其歷史重任之際,意大利出現了擅於描述中產與上層階級的電影創作者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最初他們亦是從事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到了50年代,他們開始以極難理解的複雜性,代替了新寫實主義那顯而易見的鮮明性的敘事方法,為社會寫實及曖昧心理的電影,提供了一道內在心理的深遠模式。

新寫實主義對日後電影的影響:
60年代法國新浪潮及美國「新荷里活」的出現,我們將會在討論會中討論這一點。

《德國零年》的討論:
1. 一個侵略者的結局,一個死城由零開始;
2. 人物的關係;
3. 主角在片末14分鐘發生的事。

2 則留言:

阿SUE 說...

你說討論會, 是什麼討論會?

Kobie 說...

那是MSL攪的放映會,那一次是由我負責選片,所以事前先準備了一些資料及討論議題給來看放映會的朋友.